Search


一萬公尺之後?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萬公尺跑步的議題。
先說結論,...

  • Share this:


一萬公尺之後?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萬公尺跑步的議題。
先說結論,一萬公尺長跑,不適合成為消防人員測驗、訓練的指標,更不會是如同現今般當黃金指標看待。
能這樣說總是有原因的,讓小編理性分析一下。
首先,消防人員的工作環境,是隨機出現強度的。隨機出現強度的運動,不會有長期穩定的活動發生,不適合訓練長期穩定強度的體能,應該訓練時而衝刺、時而慢跑、時而快走的間歇性節奏跑。(相關內容取自Michael Boyle功能性訓練聖經)
第二,長時間的耐力訓練,會破壞一個人的爆發力、速度、肌力。也就是說,身體會習慣慢的動作,訓練慢,速度就慢。如果要讓運動員速度變慢,那就要求他在訓練時動作放慢,這是非常容易辦到的。經常訓練長距離耐力跑,身體會看似狀態很好,但運動表現卻下降。(許多職業運動員相關實際案例,也可以參考Michael Boyle 的書內容)
第三,長距離耐力跑步在歐美運動傷害來診數,統計僅次於美式足球與籃球。Michael Boyle 書內也有提供一個統計數據是60%的受傷機率。長距離耐力跑對於心血管而言更不是一件好事,曾有科學家將剛跑完長距離跑步的運動員抽血檢查,發現心肌酵素Tronponin-I及CK-MB都提高到可下診心肌梗塞的等級。太久的高體溫、高代謝廢棄物、高心輸出量。這種危險的狀態並不是越久越好、越常達到越能適應,並不是!也曾有研究發現,越常長跑的人,老年之後心臟鈣化、罹患心房纖維顫動(A-fib)的比例越高。
第四,太多訓練不相容性。如果在救助隊訓練時,為了準備測驗一萬公尺,在每日訓練當中加入跑步訓練,等於直接毀滅他的爆發力以及後面的訓練。NSCA教科書肌力與體能訓練(essenti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中關於身體適應章節,就有提到很多科學家實驗的訓練不相容性結果。相關內容請自行翻閱,小編不多做介紹。
第五,太多替代方案,增強戰術體能的有氧系統,訓練有阻力的體能才是根本之道,有氧體能是低強度體能,低強度體能可以在肌力訓練當中訓練到,Mark Rippetoe說過能夠扛重量的人,跑起來都不會太差。只跑的人,通常扛的表現差強人意。
第六、長距離耐力跑是專項運動,如足球、桌球、棒球等運動,不能用專項運動來訓練運動員。運動員的有氧體能,5分鐘一組,休息5分鐘,3組就足以應付大部分的狀況。因為有氧系統掌管的是恢復,這樣的有氧能力,就足夠在隨機出現的低強度當中恢復體能了。重點在隨機出現的高強度不被打倒。
第七、高強度體能能訓練到低強度體能,但低強度體能無法訓練到高強度體能。體能系統就是身體兌換能量貨幣ATP的生理活動。兌換ATP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細胞內的ATP,第二快就是無氧燃燒的醣解效應,最慢的是有氧。在高強度運動中,ATP及醣類被快速消耗,有氧來不及參與,但是在組間休息時,能量守恆,有氧會不停兌換ATP來補足缺口,並不會因為身體停止活動而停止燃燒。可以實驗一下,衝刺完百米之後,看看是跑的時候喘還是休息的時候喘。有氧系統不會分辨自己在慢跑還是休息,它仍然在作動。
小編其實還能在打幾個原因出來,但小編認為這些理由已經足夠充分的說出不需要一萬公尺的測驗理由。
不是能夠跑很遠,就能夠強化心智。要強化心智,可以做做看ATP-CP系統訓練,衝刺10秒休息2分鐘,20組。這可不是一般的累。
不是能夠跑很遠,就能有長距離搜救、長時間救災耐力。肌力好的人一樣能辦到,他還能辦到其他長跑型無法辦到的事。而且他的動作經濟性更好,更能節能。
是不是用同樣標準看待3000公尺跑步呢?小編是用同樣標準看待的,3000公尺也是有類似相同的問題,體能有個特性,就是持續時間越短,強度越高,NSCA用1.5英里(2400公尺)跑步測驗有氧,就能測出有氧能力了,小編不認為把距離加到3000公尺有任何意義。僅僅增加測驗風險,勿忘多少人在3000公尺測驗丟了性命,這些人往往被用「本身有病」當作原因。這是我們不樂見的。因為這些病,也可能是被誘發的!除了在入學或特考入訓前增加運動心電圖等體檢外,訓練時應該減少身體進入危險狀態及誘發疾病的因子,很多疾病是因為經常讓身體進入危險狀態造成的。慎之!
By 小編玉米。


Tags:

About author
職業運動員在場上的拚搏,賭注的是勝利的光榮或失敗的不甘心。警義消在災難現場的拚搏,賭注的是生命,失敗了便以血淚作為教訓。 當在救災場上,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時,都已來不及了。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代之。 永遠準備好自己!
談戰術體能的相關知識,小編富堅龜速更新。
View all posts